首页
>
新闻媒体
> 正文
南疆国门的“绿色奇迹”——热林中心珍贵树种多功能近自然经营探索
2017-12-14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17.6.30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中国绿色时报》
2017
年
6
月
30
日讯记者王建兰通讯员孙文胜报道
1979
年,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在广西凭祥大青山下成立。
30
多年来,热林中心围绕珍贵优良树种的引种驯化、良种选育和栽培,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森林资源现代化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出了针阔异龄混交等
6
类造林模式,建设有“热带南亚热带珍贵阔叶用材林培育技术示范”等
8
个林业示范样板,筛选出
26
个热带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种、
16
个优良石山造林树种。
“热带珍优阔叶林营造技术”“棕榈藤栽培与利用”“石山溶岩造林技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和贵州等地推广应用。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然而实践证明,珍贵树种成材也要百年。
1979
年,热林中心栽种的红椎等珍贵树种现在才初显成效。
“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做支撑。”
3
月
27
日,热林中心教授级高工郭文福指着眼前的大片林子幸福而满足地说,这是
1979
年种的红椎,那是
1980
年种的格木……那慈爱的眼神,就像父亲看着已成长为栋梁之材的儿子。他说,他
1983
年大学毕业来到中心。现在,他都快退休了,定向培育的珍贵树种才处于速生期。
20
世纪
80
年代,中心陆续种植了格木、红椎、西南桦、米老排等
30
多个乡土珍贵树种,构建了
200
多公顷多树种斑块状混交林。现在,
20
多万亩实验林几乎无需人工种植就可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树种丰富、生态稳定、生产力高的高价值多功能近自然林。林下,蕨类植物、灌木、竹类和一丛丛幼苗随处可见。
谁能想象得到,
40
年前,热林中心大院所在地还是一个荒僻的采石场,实验基地大多是少人问津的濯濯童山,山上除了少量松、杉及灌木、杂草,就是裸露的石头与土块。而如今,一棵棵高达
30
多米、通直、挺拔的参天大树耸立在眼前,不得不让人由衷地钦佩老一辈热林人的长远眼光,这岂止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完全是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建立红椎近自然森林经营示范林
在伏波实验场,记者见到了
100
多亩
20
多米高的红椎林,红椎干形通直圆满,分枝少而细,植被层次分明,脚下是厚厚的落叶,茁壮的小苗和可爱的蘑菇随处可见。示范林内,研究人员给目标树打上红色标记。
热林中心主任蔡道雄研究员介绍道,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就是向大自然“取经”,充分利用其自然力,尊重其自然规律,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达到生态与经济需求的最佳结合,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2002
年,热林中心开始探索近自然森林经营。
2007
年,热林中心与德国林业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建立红椎等乡土珍贵树种大径材多功能森林经营试验示范林,开展马尾松、杉木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
2009
年,热林中心对
26
年生的红椎林进行目标树大径材定向培育,每亩选择
6-8
株目标树,充分利用自然力,定向培育目标胸径
60
厘米以上的优质大径材。近自然经营一改大面积皆伐炼山、人工造林更新的传统经营模式。
目前,
34
年生红椎示范林平均树高已达
26.6
米,平均胸径
34.2
厘米,林分每公顷蓄积
325
立方米,目标树树高年均增长
80
厘米,胸径年均增长
1.3
厘米以上。每公顷红椎林年凋落物约
5900
千克,每公顷表土层的碳、氮储量分别为
53
吨和
3.2
吨,比马尾松纯林提高了
14.3%
和
23.1%
。土壤结构、保水及通透性等物理性能也明显改善。
开展松、杉、桉人工纯林近自然改造
2009
年,热林中心对中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纯林进行强度间伐,保留长势旺盛、高大健壮的松杉优良木,在林冠下补植红椎、格木、香梓楠、灰木莲等乡土珍贵树种,建立马尾松和松杉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示范林。
3
月
28
日,记者在伏波实验场见到了示范林内珍贵树种与松、杉和谐相处的佳境。林下长满了乌毛蕨、三叉苦等草本和灌木,枯枝落叶厚厚一层。据监测,马尾松林群落物种由
46
种增加到了
71
种,增加了
54.3%
。灌木层物种由
34
种增加到
47
种,增长了
38.2%
。与未改造林分相比,马尾松林平均胸径增加了
110%
,目标树平均胸径增加了
89.7%
,红椎和灰木莲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超过了
1.5
米和
1.5
厘米。
2007
年,热林中心还在哨平实验场进行了第一代桉树皆伐,在桉树萌芽林里套种了降香黄檀,营造了桉树和降香黄檀异龄混交示范林。目前,柔弱幼小的降香黄檀因有桉树林的保护,不再怕风吹雨打,不再倒伏,形成了良好的干形。桉树连续经营
2
茬萌芽林后伐除,利用降香黄檀及周边其他树种的飞籽成林,逐步形成了以降香黄檀为主的多树种异龄复层近自然林,估计
50
年后,降香黄檀胸径将达到
40-50
厘米,即可采伐利用。这是热林中心的又一创举。
不忘初心,曲折坚守
“近自自然经营,并非完全任其自由发展,还得科学控制,用心打理,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其进行无季节限制的人工间伐、疏伐,留住有培育前途的目标树。”蔡道雄说。
当问及热林人为什么能如此坚守时,蔡道雄说,一是不忘初心,中心建立时的定位就是发展珍贵树种。二是营林与科研相结合,针对营林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突破技术瓶颈,制定技术规程,形成技术体系,每
10
年编一次《森林经营方案》,并严格执行。三是通过技术培训,层层渗透。四是推出让企业和老百姓都能接受的营林模式,开展长短周期结合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五是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精诚合作,不断提升热林中心森林经营水平。六是作为国家林业长期实验基地,热林中心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和科技人才队伍,这是取得成功的强有力保障。
大径材培育周期长,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社会融资都不容易。早在
30
多年前,社会上许多人质疑不理解。但几十年过去了,莽莽林区树木参天、绿荫蔽日,无论冬夏,无论是中心管辖的基层实验场,还是办公、居住的小院,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吸引了许多附近居民前来跑步锻炼,溜达散心。人们开始对“大器晚成”的珍贵树种情有独钟。
目前,通过探索森林全生命周期作业法设计、不同树种不同时空搭配营建混交林、目标树定向培育和单株择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近自然林经营技术,热林中心开展现有人工林高效改培、珍贵树种大径材多功能人工林的高效营建,初步形成了以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为主导的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热林中心先后获得了“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西南桦、柚木良种基地”“中美森林健康经营合作试点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中心的目标是,中心成立
100
周年时,森林达到多树种、多龄级、多层次、多径级的近似天然林状态,同时,将已有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传授他人,服务社会。
蔡道雄满怀憧憬地说:“未来的森林经营一定是多功能近自然的、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两不误,社会效益显著,何乐而不为呢?”